官网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规速递 » 刑法类 » 罪名分类及释义 |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
【罪名渊源】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在原刑法中是作为投机倒把的一种表现形式规定的,这对打击此类危害社会的行为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乘经济体制转换,市场经济体系不甚成熟之机,进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活动,且呈现范围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作案形式趋向多样化,作案的手段趋向隐蔽化,犯罪主体趋向复杂化等特点,而原刑法规定的投机倒把罪因内容庞杂,内涵外延不确定,因而对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缺乏针对性和失之笼统。鉴此,《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产商品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条增设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并对其构成要件作了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决定》第1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违法所得数额二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所得数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三十万元的,处二年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三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违法所得数额一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为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对切实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次全面修改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又作了修改,首先将"违法所得数额"改为"销售金额",其数额也作了相应的修改;其次将罚金数额改为比例制,即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其他方面也作了一些修改,此处不再赘述。 《罪名规定》与《罪名意见》均将本罪的名称确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罪名解释】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与构成特征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本罪采用的是选择式罪名,即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两种行为,只要具备其一,就可构成本罪,按行为的性质,分别定为“生产伪劣产品罪”和“销售伪劣产品罪”,如行为人既生产又销售伪劣产品,则仍按本罪论处,罪名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一)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工商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7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是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对生产、销售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所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都是对这一制度的侵犯。与此同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活动还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所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本罪的客体。可见,此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实施了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作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概括地说,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1、掺杂、掺假。就是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入杂物或假的东西。如在出售的棉花中掺入大量的砂石和杂草。 2、以假充真。就是以虚假的产品冒充、替代真实的产品。比如以价格低廉的“苯溴磷”农药冒充“溴氢菊脂”高价出售,就是典型的以假充真行为。 3、以次充好。就是质次的产品冒充好的或优质产品。质次的产品并非假的产品。对某些产品国家规定了一定的质量等级标准,不同等级的产品有不同的价格。以质次的产品冒充优质产品,从而获得出售优质产品的收益,这就是以次充好。 4、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法》第14条对合格产品做出了基本要求。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标准,我国目前有四种:一是强制性标准,即国家颁行的特定商品的标准;二是行业性标准,又称推荐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企业自愿采用的标准;三是企业标准,即企业自己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四是社会标准,即没有上述三种标准的情况下,按照社会通行的标准来衡量。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产品即为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就应追究刑事责任。 本罪是数额犯,即行为人在客观方面除了实施上述四种行为之一以外,还需要违法所得在2万元以上这个条件,才能构成本罪。 (三)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一切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等法人组织以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四)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故意。其中,既有直接故意,也有间接故意。故意的内容为,明知是伪劣产品而予以生产和销售。过失行为,如生产者不知原材料有假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销售者不知商品系伪劣产品,因不负责任、疏忽大意而生产或销售的,不能构成本罪。 从司法实践看,绝大多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目的都是为了牟取暴利,但法律对本罪的犯罪目的没有要求,所以无论行为人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非罪的界限 正确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要注意区分它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这两种情况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都是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第一,主观要件不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明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但由于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明知故犯;而一般违法行为情况下,有时并无故意,有时是疏忽大意。 第二,客观方面的具体条件不同。刑法规定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违法所得必须达到2万元以上,未达到这个数额要求的,只能作为一般违法行为处理。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这两个罪在犯罪构成上有些相同之处:一是犯罪主体相同,即构成一般主体;二是主观方面都是故意犯罪;三是在客观方面都使用了欺骗的手段。为了正确区分这两个罪,须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客体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第二,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而"自愿"交出财物。 第三,犯罪目的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目的,在于获取非法利润;而诈骗罪的犯罪目的则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处罚 (一)根据新刑法第140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处罚,按违法所得数额设置了四个量刑档次: 1、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2、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3、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4、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根据新刑法第150条规定,单位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新刑法第140条的规定处罚。 (三)根据新刑法第36条规定,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除依照上述内容对犯罪分子给予刑事处罚处,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法条规定】 一、新刑法条文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条是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该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本条由《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第一条和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而来。修改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将“违法所得数额”改为“销售金额”,并相应地调整了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这样便于操作;二是根据销售金额确定罚金刑数额的比例或倍数,使之更加明确;三是删去了“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统一以销售金额为定罪的依据。 本条所说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但不包括建筑工程和军工产品以及禁止自由流通的产品。因此,作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对象的产品,一般来说,是指已经进入到流通领域的产品,也就是商品,但又不以是否已经进入到流通领域为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22日)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条的规定,伪劣产品主要包括:(1)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2)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3)不合格的产品;(4)失效、变质的产品。根据上述规定,伪劣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不符合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伪劣产品可分为一般伪劣产品和特定伪劣产品两大类。本罪的对象是一般伪劣产品。即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冒充合格的产品。其特征是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则为特定伪劣产品。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1)“掺杂、掺假”,就是在产品的成份或数量中掺入杂物或一些假的东西;(2)“以假充真”,就是以假的产品冒充真的产品;(3)“以次充好”,就是以低劣或失效、变质的产品冒充物美价廉或者优质产品;(4)“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就是违反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未经检验合格,将不合格产品冒充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品。 “销售金额”,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 生产者、销售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只要明知是违反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故意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具有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且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即构成本罪。 本罪属于选择罪名。 二、司法文件
九、......
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对明知是有本决定所列犯罪行为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犯本决定各条罪,属于累犯的,从重处罚。
十二、依照本决定判处罚金的,罚金的数额为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的通知 (法发[1993]12号)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刑法的有关规定作了重要补充,为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保障广大群众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决定》,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分子。为此,特通知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
一、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已成为严重干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通知》(即国发〔1992〕38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的斗争。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对于起诉到法院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案件,依法及时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鄂高法〔1995〕94号《关于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中“违法所得”理解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五条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六条 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各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制止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保障本法的施行。
第八条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包庇、放纵本地区、本系统发生的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或者阻挠、干预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排斥非本地区或者非本系统企业生产的质量合格产品进入本地区、本系统。 第二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三条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第十五条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对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 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由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责令停业,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第十九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依法设立,不得与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二十一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 第二十二条 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 第二十三条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 第二十五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以对产品进行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 第三章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六条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二十七条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第二十八条 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三十条 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二条 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节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第三十五条 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第三十六条 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 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九条 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章 损害赔偿
第四十条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第四十五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四十六条 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第四十七条 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 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第五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的,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二条 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 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五条 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十六条 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保证,而该产品又不符合其承诺、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九条 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所列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第六十一条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服务业的经营者将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二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用于经营性服务的,责令停止使用;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使用的产品属于本法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的,按照违法使用的产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产品)的货值金额,依照本法对销售者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 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超过规定的数量索取样品或者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的,由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八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条 本法规定的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七条、第六十条至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 对依照本法规定没收的产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理。 第七十二条 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所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第六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 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是指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侵害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黑窝点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严重状况。为了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3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原刑法作了重大补充修改,从而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类犯罪,以满足同这类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新刑法基本吸收了《决定》的内容,并对这类犯罪的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补充。 本节自第一百四十条至一百五十条,共有十一个条文,规定了九个罪名。均来自1993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 |
时间:2008-06-09 16:33:25 点击数:0 |
【打印】【关闭】 |